公司新闻

中国脚轮行业“碳中和”目标:材料回收与生产工艺革新--中山市新邦脚轮制造有限公司

中国脚轮行业“碳中和”目标:材料回收与生产工艺革新


2025/6/18 8:47:57


在全球“碳中和”浪潮下,中国脚轮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绿色转型。作为工业物流、医疗设备、家具制造等领域的核心配件,脚轮年产量超5亿只,市场规模突破200亿元。然而,传统脚轮生产依赖钢铁、橡胶等高碳材料,每吨钢材冶炼碳排放达1.8吨,橡胶加工过程能耗占行业总能耗的35%。在此背景下,双星集团、万力轮胎等龙头企业通过材料回收技术突破与生产工艺智能化革新,推动行业碳减排超40%,为全球工业配件领域提供了“中国方案”。本文将从材料回收体系构建、生产工艺革新路径、行业协同机制三个维度,解析中国脚轮行业如何实现“碳中和”目标。


一、材料回收:从“废弃物”到“资源”的闭环重构

1. 废旧脚轮回收体系的技术突破

中国每年废旧脚轮产生量超8000万只,但回收率不足20%。双星集团通过“工业4.0”智能化回收工厂,将回收效率提升至85%。其核心技术包括:


智能分拣系统:采用AI视觉识别技术,对废旧脚轮的金属支架、聚氨酯轮体、轴承进行材质分类,分拣准确率达98%。

材料再生工艺:

金属支架:通过熔炼-精炼工艺,将废旧钢材制成高强度合金,应用于高端脚轮支架,碳减排达60%。

聚氨酯轮体:采用化学裂解技术,将废旧聚氨酯分解为多元醇,重新合成环保型TPU材料,性能与原生材料相当,成本降低30%。

轴承:通过超声波清洗-激光熔覆技术,修复轴承表面损伤,延长使用寿命3倍。

案例:双星集团在青岛董家口建设的废旧脚轮回收工厂,年处理能力达200万只,实现碳减排1.2万吨,相当于种植66万棵树的生态效益。


2. 再生材料应用的行业标准构建

为推动再生材料规模化应用,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发布《工业脚轮再生材料使用规范》,明确要求:


金属材料:再生钢材占比不得低于30%,屈服强度需≥800MPa。

塑料材料:再生聚氨酯占比不得低于50%,耐磨性需达到原生材料的90%。

环保认证:通过欧盟EN 12527:2025标准中REACH法规附录XVII限制物质检测,确保无多环芳烃(PAHs)、邻苯二甲酸盐(DEHP)等有害物质。

实践:飞步脚轮推出的“绿源系列”脚轮,再生材料占比达65%,通过TÜV莱茵碳足迹认证,每只脚轮碳减排达2.1kg,进入德国汉莎航空供应链。


3. 循环经济模式的商业价值挖掘

废旧脚轮回收不仅带来环境效益,更催生新商业模式:


材料销售:双星集团将再生钢材、聚氨酯颗粒销售给下游企业,年营收超5亿元。

服务延伸:飞步脚轮推出“以旧换新”服务,客户每回收10只旧脚轮,可抵扣1只新脚轮费用,客户复购率提升25%。

碳交易:通过碳足迹核算,企业将减排量转化为碳信用,在碳市场交易中获利。

数据:2024年,中国脚轮行业再生材料市场规模达30亿元,预计2030年将突破100亿元。


二、生产工艺革新:从“高能耗”到“智能化”的跨越

1. 智能制造:生产全流程的碳减排

通过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技术,脚轮生产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管理:


能源监控:在锻造、注塑、装配等环节部署传感器,实时监测能耗数据。某企业通过AI算法优化设备运行参数,年节电120万度,碳减排720吨。

工艺优化:

锻造工艺:采用电磁感应加热替代传统燃煤加热,能耗降低40%,碳排放减少65%。

注塑工艺:通过模流分析软件优化模具设计,减少材料浪费15%,生产周期缩短20%。

质量追溯: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库,从原材料批次到成品检测数据均可追溯,次品率从1.2%降至0.3%。

案例:飞步脚轮“无人工厂”通过5G网络连接120台设备,实现生产调度、质量检测、物流配送的自动化,单位产品能耗降低35%。


2. 绿色设计:从源头降低碳足迹

在产品设计阶段融入“碳中和”理念:


轻量化设计:通过拓扑优化技术,将工业脚轮支架重量减轻25%,材料用量减少18%,碳足迹降低22%。

模块化设计:开发可拆卸轮芯结构,用户无需工具即可更换轴承,维护成本降低70%,废弃物减少40%。

环保涂层:采用水性丙烯酸涂料替代溶剂型涂料,VOCs排放从120g/L降至20g/L,满足欧盟REACH法规要求。

创新:某企业研发的“自修复脚轮”,轮体表面覆盖微胶囊修复剂,划痕可自动修复,使用寿命延长50%,减少更换

中国脚轮行业“碳中和”目标:材料回收与生产工艺革新

频率带来的碳排放。


3. 低碳技术: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

多项低碳技术已实现产业化应用:


低温等离子除臭技术:在橡胶硫化环节,通过低温等离子体分解异味分子,除臭效率达95%,能耗降低30%。

光氧催化氧化技术:处理注塑废气,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CO₂和H₂O,无二次污染。

生物法橡胶再生技术:利用微生物分解废旧橡胶,再生周期从7天缩短至24小时,能耗降低60%。

突破:双星集团与中科院合作研发的“超临界CO₂发泡技术”,使聚氨酯轮体密度降低30%,减震性能提升40%,碳足迹减少28%。


三、行业协同: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生态共建”

1. 产业链上下游的绿色联动

脚轮企业与原材料供应商、设备制造商、终端客户建立绿色供应链:


钢材联盟:与宝钢、鞍钢合作开发“脚轮专用低碳钢”,屈服强度≥800MPa,碳强度较传统钢材降低40%。

聚氨酯联盟:与巴斯夫、科思创共建“脚轮专用TPU实验室”,耐磨性提升40%,价格较进口材料降低25%。

客户合作:为京东物流定制“低碳脚轮”,通过滚动阻力优化,使物流车能耗降低8%,年减碳1.2万吨。

数据:2024年,中国脚轮行业绿色供应链覆盖率达65%,预计2030年将突破90%。


2.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

高校、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创新平台:


联合实验室:华南理工大学与飞步脚轮共建“脚轮工程中心”,研发的“磁悬浮减震技术”使振动幅度降低80%,申请发明专利12项。

人才共育:开展“脚轮安装师”认证,培训学员就业率达98%,薪资较普工高出50%。

技术共享:向中小企业开放“智能检测平台”,提供免费检测服务,推动行业整体升级。

成果:2024年,中国脚轮行业研发投入强度达3.5%,较2020年提升1.8个百分点。


3. 政策引导与标准制定

政府通过政策激励与标准规范推动行业转型:


税收优惠:对采用再生材料的企业,增值税即征即退70%;对购置节能设备的企业,给予15%的投资抵免。

绿色认证:推出“脚轮行业绿色工厂评价标准”,涵盖能源利用、污染物排放、资源循环等12项指标,获评企业可享受政府采购优先权。

国际接轨:推动中国脚轮标准与ISO体系接轨,在IEC/TC 110会议上提出3项技术提案,提升国际话语权。

影响:2024年,中国脚轮行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12家,省级绿色工厂35家。


四、未来展望:从“合规达标”到“技术引领”

1. 技术融合趋势

AIoT应用:2026年计划推出“自适应脚轮”,通过AI算法自动调节阻尼,适应不同地面,能耗降低15%。

新材料突破:与中科院合作研发“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”,使脚轮重量减轻40%,强度提升60%,碳足迹减少50%。

绿色制造:建立“脚轮回收体系”,将废旧脚轮再生为塑料颗粒,再生材料使用率达80%。

2. 市场布局深化

高端市场:超静音脚轮进入德国汉莎航空、法国空客供应链,单价达120美元,溢价300%。

新兴市场:在越南、墨西哥设立生产基地,规避贸易壁垒,产品成本降低8%。

文化赋能:与故宫文创合作推出“宫廷纹样脚轮”,单款产品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。

3. 全球治理参与

标准输出:主导起草《工业脚轮通用技术条件》团体标准,将“滚动噪音≤45dB(A)”“再生材料占比≥50%”纳入强制条款。

技术共享:向“一带一路”国家转让废旧脚轮回收技术,帮助建立10个智能化回收工厂。

碳减排贡献:到2030年,中国脚轮行业单位产品碳排放较2020年降低65%,为全球工业配件领域减排贡献15%。

结论

中国脚轮行业的“碳中和”转型,是材料回收技术突破与生产工艺革新的双重奏。从双星集团的“工业4.0”回收工厂,到飞步脚轮的“绿源系列”脚轮;从电磁感应加热锻造工艺,到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应用——中国企业在技术、模式、标准三个层面实现了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的跨越。未来,随着AIoT技术与新材料的深度融合,国产脚轮将向智能化、绿色化、高端化加速演进,不仅为全球工业配件领域提供“中国方案”,更将助力中国制造业实现从“规模扩张”到“价值创造”的历史性跨越。这一进程,既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,更是中国践行“双碳”承诺、引领全球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。